送交者: Nixrreg 于 2006-11-14, 22:28:48:
然而跟敌视祖国的异类吴泓达不同,巫的底线也就是诉说、揭露他和其他知识分子的遭遇的不幸。文革后期,这样的伤痕文学比比皆是。巫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不公正的遭遇。巫90年代回到美国。
巫50年代翻译的《手术刀就是武器--白求恩传》在中国流传了半个世纪。近40年后,巫宁坤重新写了长序。巫在序言中称,这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传记。它所塑造的白求恩不是一个钢筋铁骨的传奇式的英雄,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完人,而是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凡人。他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,在那条道路的终点,树立着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形象。
50年代回国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,都出身于旧社会,经历了社会变化的巨大反差(或称休克)。为什么有的人如钱学森之流强烈认同新中国;而有的人则对新中国始终耿耿于怀。是不是跟童年、青少年的生活有关?诸位在坛,如果设身处地,诸位会是那一类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