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 了一下。


所有跟贴·加跟贴·新语丝读书论坛

送交者: 喜爱 于 2009-06-25, 16:14:49:

回答: 这个“走西口”到底是去干什么了? 由 喜爱 于 2009-06-25, 16:11:24:

为什么中国人要翻山越岭走西口=“哥哥你走西口,小妹妹我实在难留……”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《走西口》,久为人所熟知。“西口”,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。流民走过西口,过了长城,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。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,“走西口”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。

  “走西口”的流民来自华北各地,而以山西人为主流。这里灾害频发,生存维艰。民谣唱道:

      河曲保德州,十年九不收。
      男人走口外,女人挖苦菜。

  天无绝人之路。一“墙”之隔的“口外隙地甚多”,无疑是一条生路,这就难怪“直隶、山东、山西小民出口耕种谋食者,岁以为常”了(《热河志》)。

  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“走”,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,特别是土匪当道,丢掉性命的人不少,沿途白骨累累。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,每年农历七月十五,都要在黄河上放上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,代表着所有客死的孤魂,祈望他们能够回乡……

  “走西口”的流民在口外,什么活都做,而受雇重新实现与土地的结合,依然是他们愿望。山西就有“走不完的西口,打不尽的连成(当长工)”之说。

  1691年(康熙三十年)后,清朝连续对准噶尔部用兵,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,在蒙古地区“募民田作”。清政府在内蒙古草原上圈占的大片牧场,都亟须汉人去耕作。流民于是有了“用武之地”。康熙、雍正以来实行积极招垦政策,给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机会,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地。《清高宗实录》记载:“古北口至围场一带,从前原无民地,因其处土脉肥腴水泉疏衍,内地之民愿往垦种,而科粮甚轻,故节年开垦升科者三千余顷。”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,一部分流民交付了“押荒银”,从政府那里领取了“土地证”,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,成为小自耕农。

  农业之外,值得一提的是,在庞大的“走西口”队伍中,还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。旅蒙晋商巨擘“大盛魁”就是这样由肩挑小贩起家,直到发展成为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。无能力独立经营者则因熟悉路径,深谙口内外行情,常常为大商人、商队、商铺当伙计,运送货物,挣卖命钱。

  “走西口”流民潮持续了300年,最初“皆令冬归春往,毋得移家占籍”。但穿梭于口内口外的“雁行客”,一旦条件允许,“竟将全家搬出口外”,成为内蒙的定居移民。他们入乡随俗,“衣蒙服,习蒙语,行蒙俗,入蒙籍,娶蒙妇”,过起了“蒙化”的汉族生活。

参考资料
http://bbs.people.com.cn/bbs/ReadFile?whichfile=28025&typeid=42

http://ask.koubei.com/question/1309012500694.html




所有跟贴:


加跟贴

笔名: 密码: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

标题:

内容: (BBCode使用说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