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

土“大师”遇到洋大师

弘农

    这阵子大洋彼岸的大师,什么霍金、纳什,一个个飘洋过海,驾临我“东圣
神州”,国内的学术界热闹得真像过节一般。各大媒体更是驶足了马力,纷纷重
兵出击,也让自家那一亩三分地赚足了眼球。

    由此乃可以窥见大师魅力之一端。大师之不同于我凡夫俗子辈,乃正在于其
卓越的贡献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,此两者不可缺一端。依葫芦画瓢,土生土长、
货真价实的大师真可谓是寥若晨星,凤毛麟角。

    然而,对于国人而言,不乏坑蒙拐骗、作奸犯科者,不乏缺衣少食、鸡鸣狗
盗者,亦不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庸庸碌碌如我辈者,什么都可以“不乏”,
唯独有一种东西恐怕最不希罕,那就是“大师”!今天某某“准世界一流大学”
的国学大师,明天某某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的“书法大师”,后天某某“建筑大
师”、“经济学大师”、“工艺美术大师”,听得都让人耳鼓都起了三寸的茧巴
了。一个笑话,说北京的处长多:公共汽车停下来,车门一开,往人里随便一拎,
里面就有三个处长。这还不算,往大街上随便扔一块石头,不砸着三两个“大师”
才怪。吾国的“大师”比处长多的是!“大师”真是多如牛毛,甚至比牛毛还多
(牛毛毕竟还数得清,“大师”谁数得过来?)。吾辈真不知是哪辈修来的福分,
欣逢盛世,天天与“大师”耳鬓厮磨!

    可是,常言道,物以稀为贵,“大师”和牛毛、处长比多,想必这样的“大
师”也是些“注水猪肉”、“豆腐渣工程”。会拨弄几下毛笔,一辈子加起来还
没有5天的临池功夫,今天这里题了几个字,明天那儿又编了一本书,就是书法
大师。写了一两本与国学不痛不痒的书,就被人冠以“国学大师”。依此类推,
凡属吾国之学术领地者,无不乃魑魅魍魉,“大师”出没。在媒体面前运筹帷幄,
出尽风头,文章或者习作也汗牛充栋,却从来没有听见过某些“大师”说一声惭
愧或勉强推辞一下,想必也是自认了“大师”之名,或者假装耳背没听见,回到
家里自个儿拈须抿嘴窃喜。

     天上蝗虫飞,地上“大师”走。“大师”成群结队,猖獗流窜如过街老鼠,
然而却无人喊打。这倒也没什么,顶多不过辱没了汉语中“大师”这个词,或者
年月既久,“大师”之谓贬值,“泯然众人矣”。但是,人类要发展,真正的大
师总会出现的。到那时,我们给大师另外找一个词儿,换换也就得了。不过,事
情偏偏不凑巧,早不来,迟不来,这个时候大洋彼岸的大师大驾光临吾国!土
“大师”遇到洋大师,新词儿还没找到,大家也只好一块儿“大师”了。这时候,
洋大师也千万别见怪!反过来,也不妨忠告列位洋大师:要是大师您在这里——
五千年文明古国听到有哪位亲切地叫您一声“大师”,你也千万别当真!

    所以,无论媒介如何炒卖,芸芸众生如何捧场,切不可因此就一叶障目,断
然结论,云吾国之科学精神如何勃兴,民众对学术是如何崇尚等等。凡此种种,
皆是那些擅长以小见大、嘴上抹了油的喜鹊嘴所熟稔的把式,经不起推敲的。科
学、人文精神之勃兴实有赖于民众土壤之形成,非但偃苗助长、一蹴而就不成,
纵是一时心猿意马或心有旁骛,侍弄、培育不周,也是枉然。至于根本就是舍本
逐末,无心插柳,而致民风不淳,学风腌臜,“大师”蚁聚,就自不在话下了。

    所以,媒体和公众的眼球何时清净,众伪“大师”何时在我们的脑际、视野
灰飞烟灭,洋大师何时从神坛走下来,我们何时还“大师”以真义,也正是吾国
之真正学术大师诞生崛起之时!

◇◇新语丝(www.xys.org)(xys.dxiong.com)(xys1.dyndns.org)(xys888.dyndns.org)◇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