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语丝电子文库(www.xys.org)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真伪科学网上难辨

陈玲、杨福

    看上去很玄

    深邃的夜空,斑驳的星斗,徐徐响起的音乐,忽明忽灭的飞碟……这并
不是影视作品里的镜头,而是因特网上一个“第九空间”的网站主页。该网
站主要收集超时空、超心理超能力等超自然现象及宗教、气功与灵异问题的
相关信息,设有“超心理学”、“星相命理”、“灵异空间”等令人目眩神
迷的栏目,关于“人类将在1999年集体死亡!”的“末日预言”更是让人心
惊肉跳。

    事实上,在中文搜索引擎已是非常丰富的因特网世界里,网民只要进入
网上信息提供商的“科学技术”、“宗教哲学”的信息分类,或在搜索引擎
里键入诸如“功”、“科学”等关键字,电脑屏幕上很快就会弹出数以百计
的以“另类科学”统之的介绍各种气功、大法、占卜之术等超链接。点击进
去,你就会发现,在因特网这个数字化世界里,居然栖居着诸多智者、大
师,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,他们会告诉你这个世界乃至你本人来自何方、应
去向何处,地球之外的“大宇宙”和你心中的“小宇宙”都蕴藏着巨大的能
量,只待你开启;如果你对这些滔滔宏论不感兴趣,他们也会告诉你股票市
场会在何时涨跌,你会在某一天时来运转。

    当然,这些信息都有“科学”的字样夹在其中,有的还有一整套的理论
体系,网民们可以在遍布世界五大洲的站点上通篇下载一些“功”的电子文
本。对因“运动疗法”而名噪一时的非法行医者胡万林进行宣传的那部“最
新著作”———《发现黄帝内经》的广告仍高高地挂在网络的一隅。

    “网络的发展为科学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,同时也为一些
非科学、伪科学信息的散布提供了免费中介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科技发展
史的王洪生教授告诉记者。他认为,因特网这一“第四媒体”在信息传播上
具有着独特的优势,它传播迅速、覆盖全球,又能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交互
式、多媒体等多种功能,这也为一些人提供了传播非科学、伪科学的便捷通
道。

    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传播“另类科学”的网站可以分为两类。

    一类是以个人名义创建。如“簸箕宇宙空间”即为几个宣称为志同道合
的人创建的,旨在告诉全人类“本世纪最主要的宇宙大事”,宣扬一种“超
意识”,号召人类为即将到来的“黄换金时代”作好准备。一个“功”的网
站里这样宣传,“本功渊源佛家,摄取道、儒、医及民间各功法的精华,创
造了许多人间的奇迹,面临死亡的病人重新获得了生命。××功以严慎的科
学态度,神奇的效果,必将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,迅速影响到全中国和
全世界”。至于一些功友、信徒以个人名义创建的网页更是不胜枚举。

    另一类是以“××学会”““××协会”““××公司”等团体组织名
义创建,一些网站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。这些网站一般都开辟了“××
功法介绍”、“功友网上心理话”、“××功全景图”、“本派大师画像”
等栏目,使出浑身解数宣传自家功法。有的网站甚至有自己专门的服务器和
通讯线路。这些网站都存在着创办者身份难以确定的问题,只有一个邮件地
址,没有联系电话及准确地址。记者打电话查寻,被告知“没有登记”。

    “我现在通过网络所练的××功是一门真正的科学,而且其境界远远超
越了人类现代科学”,清华大学某博士在电子邮件里这样宣称。更多的像他
这样的网民在留言版里急切地要了解有关讲座、培训的信息。当然,因特网
是一个开放的世界,也有不少网站对网站散布的信息进行针锋相对地反驳,
称其是“伪科学”,并通过设网友问卷调查、上当受骗者的反醒、专家解析
等形式,扩大阵营,发表檄文。其中,中国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士、美国密
西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方先生所倡导的网上签名颇具代表性。

    庞大的网络吐纳了这些截然不同的信息,一时间好不热闹。

    真科学?伪科学? 

    在因特网这个开放的世界里,谁是谁非,没有专门的把关者。因此,网
上有关真伪科学的论战此起彼伏,没有谁获得了全面胜利。众说纷纭之中,
并没有谁给“伪科学”、“科学”的界限作出界定。

    “大家都说自己是科学,其实,科学越发展,人类对自身、宇宙产生的
困惑越来越多,科学并不能解释一切,伪科学也就是在科学难以解释的领域
产生。另一方面,‘科学’与‘伪科学’的又有交叉,有共同的研究对象,
两者都是很难界定的概念。在信息容量极其丰富的网络世界,人们要在真伪
科学之间作出判断更是极其困难。”王教授告诉记者。

    王教授认为,界定“科学”与“伪科学”可从科学的特性入手。首先,
科学是一定要具有怀疑精神和“可证伪性”,人存在的物质结构及活动空间
是有限的,对于自己及宇宙的理解也是有限的,因而,对未知领域一定要怀
有一种大胆的怀疑精神,如果不能证伪,就一定不是科学。其次,科学的发
展是动态的,要不断否定过去,科学绝不能将已知的领域绝对神圣化,而是
要崇尚“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”的批判精神。再次,科学要求有一种谦恭的
情怀,科学的结论总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,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的。

    本着这些精神,到底是真是伪,理性的网民应该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一
些功法的宣传中声称:“习练本功法后不得再练习其它功法”,这就违背了
科学应有的怀疑精神。而他们所宣扬的一成不变的法则显然违背了科学的批
判精神,经不起逻辑的推敲。至于一些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的诸如帮你预测
股市行情、保你家庭幸福之类的没有任何保障的宣传,运用气功中的某些功
法功理,披着“佛法”“传道”的外衣,在网上发布开设“印心班”、“成
佛班”、“天眼神通班”、“神功班”、“求财班”等信息,进而欺诈、骗
取钱财的活动,则是明显的欺骗性行为。

    但是,因特网的开放性和超大容量还是加大了人们鉴别真伪科学信息的
难度。面对浩淼的缺乏滥控的网络,王教授不无担忧:“因特网是一把双刃
剑,一方面,它有利于科学信息的传播,另一方面,随着信息传播数量的增
加和质量的减弱,真伪信息的共存,将会导致网上信息泛滥成灾”。一些IT
业界人士认为,伪科学的发展总是科学纵容的结果,网络传播就是一种纵容
手段。

    何去何从?《数字化生存》译者、《网络为王》作者,著名IT评论家胡
泳认为,调和矛盾的方法不是限令禁止某些非科学、伪科学信息的传播,这
样往往会适得其反,唯一的办法是加大科学信息的传播,当然,这对我们对
信息的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。在当今网络时代,每一个人都不要做“网络
盲”,所谓“网络盲”,并不仅仅是在技术操作上不知所措,而是缺乏区别
信息真伪的能力。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里,并不是信息获得越多越好,而
是你能获得多少有用信息。

    王教授也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“共存”的观点:可以在一种适度的
信息监控的管理体制下,可以让真伪科学在网络里共存共生,形成一个观点
的公开市场,让受众凭借自己的理性进行斟酌和取舍,对电子信息的正负效
应进行反思,增强自我的辩别的能力,这对科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。

    两者都认为,对于一些危害他人人身安全、影响社会稳定的伪科学信息
的传播,应该坚决制止,甚至追究法律责任。这不禁使记者想起了方博士在
网上签名宣言中的一段声明:我们呼吁,各界人士,特别是科学界、教育
界、新闻界和佛教界的有识之士,联合起来,大胆地、深入地、彻底地揭
发、批判某些功法伪科学、反科学、假佛学、真迷信的面目。如果愚昧风
行,科学蒙尘;如果迷信猖獗,理性扫地,中华民族的振兴将遥遥无期。

《科技日报》1999.7.8.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新语丝电子文库(www.xys.org)】